甘胺酸亞鐵是什麼?補鐵注意事項全攻略

因為貧血,頭暈所以虛弱的躺在沙發上

缺鐵會怎樣?

爬兩層樓就喘、早上醒來還想睡?不一定是太忙,可能是身體鐵庫見底。鐵是血紅素的小貨車司機,把氧氣送到每個細胞;司機不夠,整台身體像缺油的車——跑不動。

台灣最新營養調查顯示,每 5 位育齡女性就有 1 位鐵量不足;青少年、素食者和重訓族也常缺鐵。


1. 甘胺酸亞鐵到底厲害在哪?

什麼是甘胺酸亞鐵?

把鐵鎖進一顆胺基酸(甘胺酸)外套——這就是甘胺酸亞鐵。外套避開植酸、草酸攔截,並走小腸的「胺基酸快速通道」,吸收率大升。

甘胺酸亞鐵吸收率、舒適度雙贏

➤吸收翻倍:臨床顯示,同劑量下,甘胺酸亞鐵進血量約為未包覆鐵鹽的 2 倍。

➤腸胃更安靜:孕婦研究黑便/胃不適,甘胺酸亞鐵 8%,未包覆鐵鹽 30%。

➤兒童也受惠:12 週隨機雙盲研究,甘胺酸亞鐵腸胃不適少近 30%。

一句話:把鐵「包起來」,吸收更順,肚子也輕鬆。

鐵劑血鐵紅素紅血球

2. 什麼時候要快速補鐵?什麼時候慢慢保養?

快速補鐵:4–8 週快衝血鐵
(表格可向左滑動)

適合對象 常見情境 建議做法
經期量多
女性
月經期間頭暈
臉色蒼白
月經第 1 天起,
每日補充液態甘胺酸亞鐵,連續 2 週
捐血
手術後
一次流失
≥ 250 mL 血液
醫師評估後,4 週密集補充
再驗血確認回升
高強度
運動員
賽季前訓練量大 賽前 8 週起,每日適量液態甘胺酸亞鐵
搭維生素 C

持續補養:
天天一點點,維持鐵庫滿

適合對象 常見情境 建議做法
素食者 飲食缺含
血紅素鐵
持續補充鐵元素
懷孕後期
哺乳媽咪
胎兒或母乳|
需求高
依產檢建議
少量多天方式補充
長途出差族 作息不定
行李有限
攜帶小包裝軟膠囊鐵劑
固定時間服用

如何判斷自己在哪一階段?

➤看化驗單
   Hb ≤ 11 g/dL 或 Ferritin ≤ 30 ng/mL → 先快速補鐵

➤看症狀
  有明顯貧血症狀 → 先快衝,再轉保養

➤看生活計畫
  備賽、懷孕前後,提早 1–2 月開始補鐵


3. 吃鐵要配什麼?避什麼?

鐵劑吸收最大化 3 招

  1. 配維生素 C
    柳橙汁、奇異果皆可,酸性環境讓鐵保持可吸收狀態
  2. 空腹最好,但顧胃
    易反胃者隨餐吞,避免高鈣食物
  3. 分次或隔日吃
    身體不塞車,腸胃感受更佳
     

兩種食物會擋住鐵劑的路,記得錯開

影響鐵吸收的食物 建議間隔

高鈣食物

牛奶、起司

與鐵劑間隔 ≥ 2 小時
茶、咖啡、可可 與鐵劑間隔 ≥ 1 小時

*大量全穀、糙米帶植酸,也會拉走鐵,可錯開或搭維生素 C
 

最多人問關於補鐵 4 件事

➤鐵劑可以和維生素 B 群一起吃嗎?
  可以,兩者不搶路。

➤吃完鐵劑黑便正常嗎?
  正常;若黑便伴劇痛或嘔血要就醫。

➤空腹吃胃不舒服怎麼辦?
  改隨餐或搭水果,通常能改善。

➤能一次吞 2 倍劑量嗎?
   不建議,分開吃效率更好也更舒適。
補鐵的時候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服用會增高吸收率


鐵劑副作用與安全性:
吃得安心 3 要點

補鐵常見小狀況

反應 為什麼? 簡單應對
黑便 鐵氧化變黑 正常,無須停用
便秘/腹脹 未吸收鐵留腸道 多水+輕運動;必要時隔日吃
想吐/胃悶 胃酸遇鐵刺激 隨餐或睡前 1 小時吃

誰補鐵建議要先問醫師?

➤慢性肝/腎病、血色素沉著症

➤同服制酸劑、甲狀腺藥:與鐵劑錯開 ≥ 2 小時
 

降低補鐵副作用 3 招

  1. 低劑量起步,視狀況加量或分次
  2. 搭維生素 C,加速吸收
  3. 每天 2 碗深綠蔬菜+2 份水果,多水,助排便
     

甘胺酸亞鐵補充小叮嚀

若你需要在 4–8 週內快速拉高血鐵,可選擇液態甘胺酸亞鐵;
若想每天穩定保養,軟膠囊鐵劑則更為方便。

補鐵時建議:

➤搭配維生素 C:提升鐵離子可溶性、加速吸收。

➤分次或隔日服用:減少一次性過量造成的不適。

➤避開高鈣食物、咖啡茶飲:飲食與鐵劑間隔 1–2 小時。

➤留意副作用:如便秘、黑便,適度調整劑型或用量。

➤依據血液檢驗與個人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劑型與補鐵策略,並在有慢性疾病或特殊族群(如孕婦、兒童)時,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掌握這些補鐵注意事項,才能讓甘胺酸亞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既安全又有效,真正補出好體力、好氣色。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產品
澳洲製甘胺酸亞鐵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素食者如何補鐵?10大高鐵食物 + 吸收技巧,預防貧血必看
有時會頭暈容易喘,這是貧血嗎?
認識貧血

與營養師一對一的諮詢健康資訊

參考文獻

  1. Milman N, et al. Ferrous bisglycinate 25 mg iron vs 50 mg ferrous sulfate in pregnant women. Int J Med Sci. 2014. 連結
  2. Duque X, et al. Iron bis-glycinate chelate vs ferrous sulfate in schoolchildren. J Nutr. 2014. 連結
  3. Szarfarc SC, et al. Iron bis-glycinate vs ferrous sulfate in Brazilian women. Arch Latinoam Nutr. 2001. 連結
  4. Fischer JA, et al. Ferrous bisglycinate benefit in pregnancy: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023. 連結
  5. Stoffel NU, et al. Alternate-day iron absorption study. Haematologica. 2020. 連結
  6. Smith A, et al. Assessment of iron bisglycinate absorption vs ferrous sulfate in healthy adult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J Trace Elem Med Biol. 連結
  7. Johnson D, et al. Gastrointestinal tolerability of iron bisglycinate chelate vs ferrous sulfate in healthy volunteers. Nutr J. 2016;15:23.連結
  8. Khan M,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ron bisglycinate chelate and ferrous sulfate in children: 12-week trial. Pak J Health Sci. 2015;3(2):112–118.連結

法規聲明:本文僅供營養資訊分享,符合《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詞句涉及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之認定基準》,非醫療診斷或處方建議。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