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怎麼挑?看成分、營養標示、產地與安全一次搞懂
快速導讀|三步驟選保健品
✔︎看成分表順序:越前面代表含量越多。
✔︎看營養標示:每份含量 × 每日份數=每日總量(別超量、也別只寫好看但劑量過低)。
✔︎看產地與檢驗:產地、批號、效期、第三方檢驗/COA、過敏原與素食標示。
先釐清目的(30 秒自測)
A 基礎打底
飲食不穩定、外食多 → 可考慮綜合維生素礦物質(小劑量)+維生素 D。
B 特定機能
想顧骨骼/腸道/視覺/備孕 → 以單方主力為主(例:骨骼=鈣+維 D;腸道=益生菌+膳食纖維;備孕=葉酸)。
C 生活型態
➤素食/全素 → B12、鐵/鋅(依需求)、維生素 D、藻油 DHA。
➤日照不足 → 維生素 D。
➤運動量較大 → 蛋白質、電解質(依個人目標)。
先盤點手邊已有
我正在吃的保健品:____;藥物:____ → 避免重複補或與藥物打架。
怎麼選:單方 vs. 綜合
➤單方:有明確缺口、要拉劑量或觀察效果時(如維 D、鐵、B12、魚油、鎂)。優點:劑量好控;建議一次新增一種,方便觀察。
➤綜合:想「一瓶打底」可選,但要看每份含量是否符合需求,並避免與手邊單方重複。
快速範例(營養補給示意)
✔︎外食族 → 綜合維他命+維生素 D(可加鎂)
✔︎久坐少曬 → 維生素 D(晚間想放鬆可加鎂)
✔︎素食/全素 → B12;必要時藻油 DHA(視飲食決定是否補鎂)
✔︎顧腸道 → 益生菌+可溶性纖維
✔︎壓力大、容易緊繃或抽筋 → 鎂(常見為甘胺酸鎂或檸檬酸鎂)
常見族群 × 推薦方向
✔︎上班族/壓力大、睡前想放鬆 → 鎂+B 群
✔︎容易腿抽筋/運動後緊繃 → 鎂(視需要搭配電解質)
✔︎銀髮族骨骼保養 → 維生素 D+鈣+鎂(依個人腎功能評估)
✔︎外食久坐 → 綜合維他命+維生素 D(可加鎂作為晚間保養)
包裝三步驟:看得懂就不踩雷

步驟 A|看成分表順序
✔︎成分寫在越前=含量越多,先找主要有效成分是否排在前面。
✔︎專利名不是劑量:看清楚旁邊是否有「學名/含量」。
步驟 B|看營養標示
✔︎每日總量=每份含量 × 每日份數(別只看每份)。
✔︎參考 %NRV/%DV,避免長期超過上限(UL)。
✔︎常用換算:維生素 D 1 μg=40 IU;魚油要看 EPA+DHA(不是魚油總重)。
步驟 C|看來源與安全
➤產地/製造商/批號/效期/客服要完整。
➤有無第三方檢驗/COA(重金屬、微生物、農藥殘留);能掃 QR 查報告更安心。
➤過敏原/素食標示清楚;膠囊材質(明膠/植物膠)。
➤儲存方式:避光、乾燥;開封後的保存期限與食用建議。
會打架 vs 會互補(吃法與時間)
互相競爭(建議錯開 2–4 小時)
➤鐵 × 鈣/鋅/鎂:彼此搶吸收,分開吃更穩。
➤鈣 × 鎂(大劑量):同時吞易腸胃不適,分早晚。
➤鋅(高劑量) × 銅:長期高鋅可能壓抑銅,留意配方是否含銅或定期評估。
➤鐵 × 咖啡/茶/乳製品/高纖:降低鐵吸收,前後避開 1–2 小時。
➤益生菌 × 抗生素:錯開 2–4 小時,並依標示保存(勿沖熱水)。
互相幫助(可同餐)
✔︎維生素 D × 鈣:D 有助鈣的利用。
✔︎維生素 C × 鐵(非血紅素鐵):C 協助吸收。
✔︎脂溶性維生素 A/D/E/K × 油脂:隨餐含油更好吸收。
✔︎益生菌 × 益生元(膳食纖維、寡糖):幫助在腸道定殖。
✔︎鎂 × 晚餐或睡前:多數人較好耐受、放鬆感佳(依個人體感調整)。
吃法小抄(直接照做)
✔︎礦物質(鈣、鎂、鋅):多採隨餐或分次,腸胃較舒服。
✔︎鐵:空腹或與維 C同餐;避開咖啡/茶/乳製品/高纖 1–2 小時。
✔︎魚油、維 A/D/E/K:隨餐含油吃。
✔︎益生菌:依標示(多數可隨餐);遇到抗生素請錯開 2–4 小時。
✔︎鎂:晚間或睡前 1 份;若易拉肚子,可改甘胺酸鎂或分次少量。
✔︎鋅:避免長期高劑量;若需高鋅請留意銅的補充平衡。
一日參考排程(示例)
✔︎早餐:綜合維他命/魚油
✔︎午餐:鈣(若同日有鐵,兩者相隔 ≥ 2 小時)
✔︎下午:鐵 + 維生素 C(避開咖啡、茶、乳)
✔︎晚餐後或睡前:鎂;益生菌(依標示允許)
特殊族群安全提醒(務必先諮詢)
透析患者(慢性腎臟病)
➤避免/謹慎:高鉀、高磷配方、高單位維生素 A/E。
➤蛋白粉與電解質請依腎臟科醫囑;留意每份磷、鉀含量與維生素 D/鈣比例。
➤定期抽血追蹤,任何新補充品先諮詢。
抗凝血劑使用者(華法林/抗凝血劑 NOAC)
➤維生素 K 攝取要穩定(飲食與補充都不要忽高忽低)。
➤謹慎或避免高劑量:魚油、維生素 E、銀杏、薑黃素、蒜萃取等可能影響凝血的成分。
➤新產品先問醫師/藥師;留意容易瘀青、流血時間延長等警訊。
孕哺乳
➤避免:高劑量維生素 A(視黃醇)、來路不明草本。
➤常見補充(依專業評估):葉酸、鐵、碘、DHA、維生素 D。
➤選購重點:看每份含量與重金屬/微生物檢驗,配方單純為佳。
常見問答(FAQ)
Q1|維生素 D 的 IU ↔ μg 怎麼換?
1 μg = 40 IU;例:20 μg = 800 IU。
Q2|綜合維他命一定比較好嗎?
不一定。目標明確時選單方(例:晚間放鬆 → 鎂);想打底可用綜合+維生素 D,但要看每份含量,避免與單方重複。
Q3|標示「國名+品項」(例如:德國魚油)=該國製造嗎?
不一定。可能是原料來自該國、該國品牌授權,或在他國製造/分裝。請看外包裝三件事:
① 製造地/產地(Made in …)
② 製造商/包裝商
③ 進口商。只有標明 Made in X 才表示實際製造地在該國;否則可能是原料進口、在本地加工。
Q4|檢驗報告要看什麼?「一張報告用到底」可以嗎?
建議看第三方檢驗/COA 是否與產品批號一致,並涵蓋重金屬、微生物、農藥等。
較佳做法是逐批檢驗(批批檢)與主體檢驗(依產品特性加驗,如軟膠囊的膠囊來源),而非不同批號共用舊報告。
Q5|PTP 壓板(單顆獨立包)與瓶裝/袋裝怎麼選?
- PTP/單顆獨立包:防潮、乾淨、好攜帶;適合潮濕環境或外出。
- 瓶裝/袋裝:家用容量較划算;開封後注意乾燥與保存期限。
Q6|用藥與特殊族群需要注意什麼?
- 抗凝血劑:維生素 K 攝取穩定;對高劑量維生素 E、銀杏、薑黃素、蒜萃取等需謹慎或避免,先詢問醫師/藥師。
- 透析/腎臟病:留意鉀、磷與脂溶性維生素(A/E)總量;依醫囑為主。
結語:用 3 步驟選到對的保健品
把這篇的精華化成行動清單,照做就不踩雷:
✔︎看成分表順序 → 主要有效成分要在前面,別被專利名遮住劑量。
✔︎看營養標示 → 每份含量 × 每日份數=每日總量;對照 %NRV/%DV,避免超過 UL。
✔︎看來源與檢驗 → 產地、批號、效期、第三方檢驗/COA、過敏原與素食標示要完整。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產品
➤美國專利製高單位甘胺酸鎂
➤日本製專利新型鐵劑(純素)
➤德國製天然萃取D3+K2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身體的56種問題,鎂都能解決
➤鎂怎麼選?五種常見鎂類型全面比較
➤你吃的D3有加K2嗎?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5, May 20). About folic acid. (連結)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July 26). Daily iron and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ELENA). (連結)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n.d.). Vitamins, supplements and nutrition in pregnancy.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5,(連結)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2025, June 27). Vitamin D—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連結)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n.d.). Iron—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5 (連結)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24, March 5).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Nutrition Facts label. (連結)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d.). Vitamins and minerals—The Nutrition Source.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5 (連結)
•UC San Diego Health, Anticoagulation Clinic. (n.d.). Food and supplement interactions with warfarin.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5 (連結)
•Food Standards Agency, Committee on Toxicity. (2021, November). Vitamin A in the maternal diet—Updated statement [PDF]. (連結)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 (n.d.). 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詞句涉及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之認定基準 (連結)